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敢于创新、开拓进取,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这些科技强国路上的“追光者”,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将推出系列报道,让大家看到绵阳不同岗位不同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风采。
扎根沃土铸“莴笋脊梁”
绵阳市农科院果蔬所莴笋科研团队的奋斗与创新之路
在四川绵阳的广袤田野间,活跃着一支以科研基地为家、以试验田为战场的蔬菜研发硬核团队——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蔬所莴笋科研团队。这支由8名横跨育种、植保、土壤肥料、栽培生理等学科的科研人员组成的队伍,十五载如一日扎根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创新破解难题,从种质资源的“拓荒者”成长为全国莴笋科研领域的“领航者”,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奋斗传奇。
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开垦科研沃土
我国作为全球莴笋产业的核心,年产量与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而四川凭借超百万亩的年种植面积,稳居全国莴笋生产版图的核心位置。这片沃土不仅孕育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更是承担着全国莴笋种子供应与调出的关键使命。绵阳市以绵阳市农科院和20余家莴笋专业种业企业为依托,自主推广200余个莴笋品种,占据全国莴笋种业“半壁江山”,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十五年前,当绵阳市农科院莴笋团队毅然锚定莴笋育种方向时,面临的是近乎“一穷二白”的困境:种质资源近乎空白,试验田土壤贫瘠、肥力不均,基础农机设备更是捉襟见肘。面对重重困难,科研人员们没有退缩,而是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河的“种质资源大搜寻”。他们背着行囊,足迹遍布全国莴笋主产区,从云南的高山梯田到山东的平原大棚,从福建的沿海村落至甘肃的内陆基地。白天,他们穿梭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促膝长谈,聆听“老品种”背后的故事。夜晚,他们辗转于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凭借专业知识与真诚态度,叩开合作之门。正是这份执着与坚韧,让团队成功建立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库(圃),在国家登记系统录入519份珍贵资源,经表型鉴定保存种质突破1000份,为莴笋育种事业筑牢了坚实根基。
试验田的改良同样充满艰辛。面对果蔬研究所新桥镇街子蔬菜研发基地肥力不均的土地,团队采用“客土法”,一车车从外地运来优质土壤,为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他们亲手堆肥、翻耕,反复试验。农忙时节,由于人手不足,科研人员们纷纷化身“全能农夫”:女硕士扛起沉重的喷雾器,在田间来回穿梭;男博士操控微耕机开沟起垄,精准作业;播种、挖地、挑粪,每一项农事活动都亲力亲为。“那段时间,大家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衣裤沾满泥土,但没有一个人喊累。”果蔬所负责人黄海涛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突破困境:用坚守与智慧攻克科研难关
科研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莴笋品种选育过程中,产量与品质的平衡、抗病性提升等技术难题如同拦路虎,横亘在团队面前。莴笋霜霉病,作为困扰行业多年的顽疾,严重影响着莴笋的产量与品质。为攻克这一难题,莴笋育种骨干李家慧主动请缨,前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专攻莴笋霜霉病苗期接种抗病种质资源筛选技术。她在异乡的实验室里日夜钻研,将所学知识带回团队,为抗病育种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在一次关键的育种材料筛选实验中,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试验大棚陷入危机。积水迅速上涨,眼看珍贵的试验材料即将被淹没,团队成员们毫不犹豫地冲进雨幕。他们用沙袋筑坝阻挡水流,用盆桶人工排水,在泥泞中奋力抢救。雨水、汗水交织在一起,经过数小时的奋战,终于护住了数年心血培育的育种材料。那一刻,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深知,这些材料承载着莴笋育种的希望。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也是科研人员必须跨越的难关。为加快育种进度,周末加班成为常态。许多成员不得不将年幼的孩子带到基地,试验田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孩子在田埂边玩耍,我们在地里记录数据”的场景,成为那段科研岁月里最温暖又酸涩的记忆。李家慧、徐冬梅、文静三位哺乳期妈妈,更是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筛选适合高原种植的莴笋品种,她们毅然带着吸奶器,奔赴海拔3000米的试验基地。高原的严寒、缺氧,都没能阻挡她们科研的脚步。“科研不等人,再难也要咬牙坚持。”她们用行动诠释着科研人的责任与担当。
创新突围:以科学家精神开辟科研新境
在科研创新的征程中,团队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不断突破传统育种的局限。针对主栽“三青”莴笋品种存在的自然生长节间密、植株矮、商品性差,且依赖外源生长调节剂拉长节间、增加成本,调控不当易导致商品性下降、种植难度加大等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团队深入开展研究。他们通过广泛的资源收集与表型精准鉴定,筛选出节间自然伸长、商品性好的优异亲本,创新性地将赤霉酸研究与传统杂交技术深度融合。在试验田里,他们精心培育每一代杂交种苗,记录生长数据。历经8代持续选育,终于成功培育出免化学调控、节间修长、高产稳产的“绵高青1号”,该品种已成功转让给6家蔬菜推广企业,并在全国各地莴笋产区进行示范推广。此后,团队乘胜追击,陆续选育出6个长节间“绿叶绿皮绿肉”优质“三青”莴笋新品种,与多家企业达成联合转化协议,为莴笋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为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团队首创“科研-种业企业-农户”协同创新模式。科研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举办技术培训,面对面、手把手传授新优品种种植技术。与20余家种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从品种选育、繁育到推广,形成完整产业链。如今,“高原青”“绵紫笋1号”等自主选育品种已在全国10余省份累计推广超10万亩,创造数亿元经济效益,切实帮助种植户增产增收,推动莴笋产业高质量发展。
硕果盈枝:以卓越成就树行业标杆
多年的深耕细作,终于迎来硕果累累。团队先后承担50余项科研项目,涵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外专局引智计划等重要课题。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育成蔬菜新品种17个,选育品种先后获广东、成都、厦门、广州、云南元谋种博会重点推介品种7个次,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个,授权专利10项、制定9项地方标准。2023年建成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库,已成为全国莴笋种质的“战略宝库”,为种业创新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为种业强市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2025年,由团队承办的全国莴笋创新大会在绵阳盛大召开。这场行业盛会吸引了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种植大户齐聚一堂,集中展示了463个莴笋品种、615份种质资源,全方位呈现了我国莴笋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大会期间,团队多个品种备受关注,达成120万元品种转化意向,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深度报道团队科研创新成果,中新网、腾讯网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大会盛况,四川新闻联播、川观新闻、四川农村日报等地方媒体全程跟进。通过广泛的新闻宣传,全国各地科研单位和种植户直观感受到绵阳莴笋科研的雄厚实力,科研成果得到了快速转化推广。这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绵阳莴笋的影响力,更奠定了绵阳在全国莴笋科研领域的领先地位,让“中国莴笋看四川,四川莴笋看绵阳”的美誉响彻四方。
从筚路蓝缕到行业领航,绵阳市农科院果蔬所莴笋科研团队用行动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他们扎根土地、心系民生,以创新为笔、以坚守为墨,在莴笋科研领域绘就了一幅壮丽的奋斗画卷,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鲜活典范。
2025年5月30日
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我们向全市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来源: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转载自绵阳新闻网微信公众号